手绘折扇

浏览次数: 次  价格:0

    中国古代使用扇子的历史很久远,从有据可考的五明扇算起,扇及其文化几乎贯穿中国5000年文明史。晋人崔豹著《古今注》有云:“五明扇,舜所作也。既受尧禅,广开视听,求贤人以自辅,故作五明扇焉。”舜为尧婿,尧封唐地(今顺平伊祁山)。由此可见,扇为我直隶人首创。

   折扇又名“撒扇”、“纸扇”、“繖扇”、“掐扇”、“摺迭扇”、“摺叠扇”、“聚头扇”、“聚骨扇”、“櫂子扇”、“旋风扇”。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。《南齐书》上说:“褚渊以腰扇障日”,这“腰扇”据《通鉴注》上的解释,“即折叠扇”,不过那时还不流行。到了北宋,“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……展之广尺三四,合之止两指许”,市井有制,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。

   中国折扇品类众多,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。一把折扇主要由扇骨和扇面两部分构成,用时须撒开,成半规形,聚头散尾。

   扇面以其本身材料、加工和装饰来分,有纸扇面和绢扇面两大类。纸扇面可分为素纸扇面、色纸扇面、发笺扇面、金(银)扇面、泥金(银)扇面和集锦扇面等小类;绢扇面可分为素绢、金(银)绢和色绢三类。

   扇骨也称扇股,其数目称档,档数从最少的九档起,有十一档、十二档、十三档、十四档、十六档、十八档、二十档、二十二档、三十档、四十档。档数的计算,是两端的大骨与其间的小骨一并算入。扇子打开时,一般呈140度角,这样的角度看起来最舒服,且易于让书画家安排扇面画的布局。扇骨的款式历经元明清民国四代,变化众多,可达上百种。用材也有几十种,包括了所有的名贵竹木。既包容了天下所有的竹子品种,如湘妃竹、梅鹿竹、棕竹、桃丝竹、芝麻竹、佛肚竹、方竹、紫竹等,还有如松木、桧木、紫檀木、红木、乌木、鸡翅木、檀香木、黄杨木、金丝楠木等任何名贵的木料都被用在扇骨上。此外像稀有的象牙、兽骨、牛角、玳瑁、贝玉及金银铜铁等材料也都加入扇骨的行列,可以这么说,一个小小的扇骨,囊括了竹木牙角金属材质的大千世界。

   挥洒翰墨是风雅之举,作为书画载体的折扇,其材质与工艺更日求其精,遂成为文人雅士及书画家泼墨挥毫又一天地,从而使折扇的身价倍增。因折扇兼有平面艺术和工艺美术的特点,可远观,可近取,既可随身携玩,更有清风徐来的雅致,故历来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,又有“怀袖雅物”之别号。自明清以来,日盛一日,几乎成为文人骚客、名流商贾必备之物,大有“魏晋名士执麈尾”之遗风。

   折扇的功能本来只是作为拂暑的工具,然而一旦由名家在其上创作了书画,或进而配上高手的雕骨,其价值就远不只于拂暑了,竞成了其他文化的载体,这恐怕是扇子发明者始料未及的,正如吴冠中先生为扇艺大展题词所说:“扇子送凉,不意成艺。”

   在现代文明的今天,电扇、空调普及,似乎早已不用折扇来降温拂暑了,但手持一把折扇,而在于陶冶性情,所谓“但识扇中趣,何劳扇底风”。手持一把名人书画的折扇,出入各种社交场合,翩翩舒卷,谈笑风生,所扇出的不仅“只是阵阵”物理学上的清风,更是心理学上的清风。虽然各种形制的书画作品都可能给人带来这种心理学上的清风,但它们所受到的时间、空间条件的限制非常之大,绝不像成扇这样,可以随身携带,随时、随地的展玩,或个人独赏,或朋友共析。正如明人瞿佑《折叠扇》诗所说:“开合清风纸半张,随机舒卷岂寻常。金环并束龙腰细,玉栅齐编凤翅长。偏称游人携袖里,不劳侍女执花旁。宫罗旧赐休相妒,还汝团圆共夜凉。”

   折扇的投资,适合各阶层的人群作为标的。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期,折扇受书画的影响,持续升温,行情更加走俏,无论是港台还是大陆的典藏家,无不趋之若鹜,国内外收藏界已掀起了一股集扇热潮,以扇子为专题的拍卖会应运而生,名家书画扇面兼以精美的扇骨,往往是艺术投资者的瞩目焦点。

   “直隶新三宝”中折扇,是经保定书画名家亲题墨宝的宝扇,因为扇面手绘而成,件件独一无二,各不相同,并配以秋闲阁艺术馆收藏保真证书,极具收藏升值潜力。

以下为部分实物拍摄: